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健康贵州系列报道之七十七

从“有地方看病”到“在家门口看好病”——清镇市“十四五”时期县乡村医疗体系焕新升级记   “以前在乡镇,根本不可能完…

 

从“有地方看病”到“在家门口看好病”

——清镇市“十四五”时期县乡村医疗体系焕新升级记

 

  “以前在乡镇,根本不可能完成三级手术,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都能做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以前只能去大城市的医疗技术。”11月18日,清镇市站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清平谈及“十四五”以来的变化,感慨万千。他的感受,是清镇市医疗卫生事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五年来,清镇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累计投入资金11.39亿元,靶向升级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并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引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强不强”的历史性转变。

(枫渔小区第一村卫生室)

 

  乡镇医院里的“三级手术”

 

  “在以前,乡镇卫生院想做三级手术?那是天方夜谭。”李清平站在崭新的住院楼里,语气中带着自豪,“现在,我们的医生团队已经能独立开展腹腔镜等微创三级手术了。”

  这一颠覆性变化的背后,是硬件与人才的双重升级。“十四五”期间,该院获得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投入,不仅床位从20张扩至100张,还引进了CT、电子胃肠镜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设备。

  更关键的是,清镇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派来了市中医医院的专家团队长期“驻乡”。“专家不是来转一圈,而是手把手带教,带着我们做手术,把我们自己的人培养起来。”李清平说,如今卫生院的年门急诊量从过去的四五万跃升至超12万人次,本地就医信任度大幅提升。

(站街镇中心卫生院医生给病人把脉)

 

  村卫生室的“远程专家号”

 

  11月18日,在站街镇枫渔小区第一村卫生室,负责人张德勇刚为一位村民做完心电图。他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将数据通过内网一键上传。几分钟后,来自清镇市中医医院的远程诊断报告就回了过来。

  “这叫‘分院检查,总院诊断’。”张德勇解释道,“村民在我这里花个基层医疗机构的钱,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诊断服务,既省了路费,更省了时间。”“现在有个头疼脑热,走几步到村卫生室就看好了,再不用动不动就往城里大医院跑,省心!”正准备取药的枫渔小区居民谢成钱说道。

  这间小小的卫生室,俨然一个“迷你健康中心”。除了远程心电,还有AI辅助诊断系统为村医提供用药参考,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也开展得红红火火。药房里,158种西药和386种中药饮片储备充足,这都得益于医共体的药品统一采购和配送,村卫生室彻底告别了“缺药断药”的历史。

(在枫渔小区第一村卫生室,医生给病人看病)

 

  “一盘棋”下的民生获得感

 

  “十四五”时期,像站街镇中心卫生院、枫渔小区第一村卫生室的这样的蝶变,在清镇市是普遍现象。这都源于清镇市医疗硬件设施的提升和清镇市“十四五”时期开展的医疗改革。

  五年来,清镇市锚定“县强、乡活、村稳”目标,持续推进3家清镇市直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同步配齐设施设备,清镇市中医医院成为贵阳市首家县级三级中医医院。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改造村卫生室40个,建成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181个行政村均有1个以上村卫生室提供“医疗+医保+公卫”服务。

  同时,清镇市通过组建以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清镇市中医医院为技术支撑的两大医共体,清镇市的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实现了人、财、物、药的统一管理。总院的专家下沉成为常态,基层医生到总院进修形成制度,设备资源在全境范围内灵活调度。

  这套组合拳的成效,直接体现在了百姓的获得感上。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清镇市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市民生病不再需要奔波外地。更可喜的是,在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县域内住院次均费用反而下降了13.6%,真正实现了“花得少、治得好”。

  从“有地方看病”到“在家门口看好病”,清镇市通过夯实基层医疗网底,让老百姓的健康幸福变得触手可及。(许发顺)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6309-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